mRNA編碼抗體技術發展現況及市場趨勢

發佈日期 : 2024 . 06 . 12
分享:

     沈哲標

 

     在1975年時,塞薩爾·米爾斯坦(César Milstein)與喬治斯·克勒(Georges Jean Franz Köhler)發展出可生產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 mAb)的融合瘤(hybridoma)技術後,使抗體能大規模的生產,跨過了技術產業化的關鍵門檻,促使單株抗體後續至今廣泛的應用於生物醫學研究與臨床治療,由於單株抗體技術的影響深遠,兩人也因此獲得1984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目前抗體已被列入多種適應症如:癌症、自體免疫疾病與過敏性氣喘等病症的治療藥物清單。但抗體藥物在商業開發上有研發周期長,生產上因製程與純化流程繁複,導致高製程技術門檻與高開發成本的痛點,因此研發者持續尋找更佳替代方案,期望能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來生產抗體,同時也能兼顧產品的安全性。

       運用攜帶抗體序列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 mRNA)在體內表現出抗體的技術,就是目前最被矚目的新抗體生產技術之一。

       由於核酸藥物(如COVID-19疫苗)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後已成為一種經過驗證且極具利基的新型生物製劑,且已能藉傳輸技術改善傳輸中安定性不佳的瓶頸,加上核酸藥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核酸藥物將有機會在未來成為在小分子化學合成藥物和抗體藥物外的第三大藥物類型。(完整文章請至檔案下載專區的產業透析報告,登錄會員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