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全球市場概況

發佈日期 : 2024 . 01 . 10
分享:

          

BMCC_LOGO-橫式.png (36 KB)

莊昭儀

202312月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種視網膜退化疾病,最終會導致失明。由於視網膜的結構和細胞複雜性,以及導致疾病發作和進展多樣化的風險因素和分子機制,AMD的發病機制和病理生理學極其複雜。AMD可能由遺傳易感性(genetic predisposition)、衰老和生活方式(如吸煙或飲食)共同驅動,而這些風險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並導致AMD的發生尚不完全清楚,因此藥物開發很具有挑戰性。

由於年齡增長,細胞碎片(cellular debris)、脂蛋白、類澱粉蛋白會在視網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下方堆積形成隱節(drusen)。隱節會中斷REP與脈絡膜之間的代謝運轉,使RE

老人眼疾.jpg (239 KB)

P功能受損,導致黃斑部退化與中央視覺障礙。

黃斑部出現隱節、視網膜色素上皮萎縮、不正常脈絡膜血管新生(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感覺神經視網膜(neurosensory retinal)剝離以及盤狀結疤或病變都是AMD的病理特徵。此外,AMD還會導致感光受器、布魯克氏膜(Bruch’s Membrane, BM)和脈絡膜微血管(choriocapillaris)的變化。

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的年齡相關疾病研究(Age-Related Eye Disease Studies, AREDS)小組依據隱節的大小及範圍、地圖狀萎縮(Geographic Atrophy, GA)的發生與否和新生血管的發生,制定貝克曼(Beckman)臨床分類量表,將AMD患者分為四類。

AMD可以分為早期、中期、晚期三個臨床階段。早期AMD的特徵是具有中等大小的隱節(> 63 ≤125 µm),而視覺功能沒有任何損害。中期AMD定義為存在大隱節(>125 µm)和/或RPE異常。晚期AMD又可分為乾性AMDdry AMD)和濕性AMDwet AMD)兩種臨床形式。(完整文章請至檔案下載專區的產業透析報告,登錄會員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