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新藥研發的關鍵力量臨床前安全性評估的重要性

發佈日期 : 2025 . 05 . 25
分享:

在新藥研發的漫長旅程中,「安全性」始終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讓學研團隊、新創企業對於藥物臨床前開發有更多的認識,生醫商品化中心-藥品領域特別安排在2025327日,邀請國內知名的CRO--進階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曾湘文博士,以「如何透過臨床前安全性評估加速新藥研發進展」為題,為學研界、產業界帶來一場深入而精彩的知識饗宴,特別聚焦於小分子藥物的開發流程。

曾湘文副總擁有藥理學博士學位,同時也是美國與台灣雙重認證的毒理學家(DABTDTSTA)。他

0P9A0204.JPG (278 KB)

指出,在新藥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之前,臨床前階段的安全性評估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不僅是為了確保初次人體試驗(First Time in Human, FTIH)的安全,也關係到整個臨床開發進度是否能順利推進的關鍵。

萬物皆有毒 只有劑量決定其是否為毒

一開始,曾湘文副總就舉出多個近年來因安全疑慮問題而下架的藥物為例子,提醒大家即使是已上市藥品,若在後續發現嚴重毒性風險,仍可能面臨被迫從市場退出的命運。這些真實案例突顯了臨床前安全評估的重要性。

從毒理學的基本原則出發,曾湘文副總引用了現代毒理學之父--巴拉塞爾(Paracelsus)的名言:「萬物皆有毒,只有劑量決定其是否為毒。」他進一步說明,藥物的毒性特性與劑量密不可分,而劑量-反應關係(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正是藥物安全性評估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新藥研發的實際流程中,臨床前安全性評估涵蓋了廣泛的測試範圍,包括:藥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分析(如溶解度、穩定性)、體外ADME(吸收、分布、代謝、排除)研究、藥物代謝與藥物間交互作用測試(如CYP450酵素活性分析)、以及毒理藥代(Toxicokinetics, TK)評估等。此外,也需進行安全藥理學試驗,觀察藥物對中樞神經、心血管、呼吸系統的綜合性影響。

依國際規範設計合適的劑量組別

針對藥物毒性測試的部分,曾湘文副總強調,需依循國際規範(如ICH指引)設計合適的劑量組別,包括:高劑量(探測潛在目標器官毒性)、中劑量(建立劑量-反應關係)及低劑量(確認安全劑量區間),以確保能夠正確評估新藥的安全性。

為了符合醫藥衛生監管機關的要求,進行新藥臨床試驗(IND申請)前,必須完成一系列關鍵性的臨床前安全性測試,如單劑量耐受性試驗、14天與28天重複劑量毒性試驗、基因毒性檢測(如Ames test、染色體異常分析)、以及安全藥理學評估等,這些研究通常需要在符合GLP(良好實驗室規範)標準的環境中完成,不是在一般實驗室就可以進行。

曾湘文副總也特別提到,隨著藥物開發類型多樣化,針對不同類型產品(例如:小分子藥品、生技藥品、疫苗、細胞治療等),臨床前安全性資料的要求亦有所不同。正確規劃與選擇合適的動物模型、制定符合藥物特性的評估策略,才能提升整體開發效率,避免重工與時間損失。

新藥開發過程 沒有僥倖和捷徑

最後,曾湘文副總分享了在實務上,運用電子資料標準(如SEND格式)與eCTD提交模式,能有效提升資料審查效率,加速新藥上市進程。他以進階生物科技自身的案例說明,強調唯有堅持高標準的科學驗證、妥善的專案管理與良好的溝通協作,才是縮短新藥開發時程、提高成功率的關鍵。

這場知識分享,不僅展現了臨床前安全性評估在新藥開發中的深遠影響,也為業界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與趨勢洞察。「新藥開發的過程,沒有僥倖和捷徑,只有一步一腳印」他表示。未來,隨著科學技術持續演進,如何在「安全性」與「開發速度」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將是每一位新藥開發廠商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0P9A0197-2.JPG (515 KB)